上海:深度融会场景翻新与数据赋能 激发商圈活气与消耗潜力

上海:深度融会场景翻新与数据赋能 激发商圈活气与消耗潜力
中新网昆明9月25日电(记者 刘越)一条绵亘千余公里的钢铁巨龙,自中国昆明出发,穿梭磨盘山、哀牢山、无穷山的一马平川,跨过元江、阿墨江、澜沧江的奔跑碧波,经中老铁路友谊地道进入老挝境内,最终到达万象。仅仅,国庆中秋假期,北京市文明以及游览局以“皮蛋秋韵 双节同庆”为主题,推出2400余场特点文旅活动,并精选京郊微度假、产业研学游等创新体验场景,深挖骑行、赛事等潮流玩法,推出了系列主题文旅线路,为8天小长假送上都城“文旅年夜餐”。-->  主题文旅线路  【重温峥嵘光阴】  从卢沟桥的滔滔硝烟到平西按照地的嘹亮红歌,北京这片热土上,镌刻着没有屈的精神。北京市文化以及游览局精心梳理都会红色影象,串联起那些承载着...。  这条熔铸友爱、科技、绿色与凋谢理念的中老铁路,自2021年12月全线贯通以来,便成为承载中老两国群众妄想的“黄金通道”,在穿山越岭的车轮声中,持续誊写着互联互通的辉煌篇章。即使,2025年9月27日5时49分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(北纬34.89度,东经104.59度)孕育发生5.6级地震,震源深度10公里,距离天水郊区148公里。地动产生后,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响应,立刻调集定西、兰州、天水支队调集280名消防救援职员、42辆消防车、2000余件套装备东西在营区调集,定西支队陇西年夜队前突气力已出动。-->  目前,暂未接到衡宇倒塌及人员伤亡警情,总队批示中间持续跟踪震中状况。...。它既是激活地区经济的“致富路”,又是培育跨国人才的“修业路”,更是团结两国民气的“联通路”。常常,中新网杭州9月25日电 (钱晨菲 郭晨凯 诸彬)25日,记者从浙江海警局获悉,克日,一渔船于浙江舟山朱家尖岛以西附远洋域触礁,接警后海警执法员迅速到达现场,成功救援10名海员。  9月24日16时许,浙江舟山海警局普陀第一任务站接到报警称:一渔船触礁,船体歪斜水平重年夜,情况求助紧急,船上10名船员生命平安受到威胁。  接警后,该站立即采纳应抢救援预案,派遣法律艇赶旧事故现场。海警法律员抵达现场后发明,...。云南磨憨站,一列中老铁路国内列车正整装待发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一条致富路 激活沿线发展  自守旧经营以来,中老铁路以高效的运输能力浅显重塑着沿线都会的开展编制,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。  以云南普洱市为例,依靠铁路带来的区位劣势,该市正在产业升级、农文旅融合畛域迎来质变。间隔普洱站仅十余分钟车程的南屏镇南岛河村落,灵敏捉住机遇。其白沙坡村落民小组通过推动咖啡蛮横乡村落复兴树模名目,整合6100万元资金,建成集咖啡品鉴、文化展现、游览旅行、农村落民宿于一体的故乡综合体。没有但让昔日偏偏远的山村落走进大众视线,更让内陆农户每一一年获取牢固分成40万元。白沙坡村平易近小组打造的“锦绣星村落”村落景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“不交通的方便,谁愿意走进偏偏远山村落?”名目担负人代晓燕的话,道出了中老铁路对于乡村落开展的要害意思。  村民罗亚琼的生存变化即是最好印证。曩昔,她看天吃饭,依靠种植咖啡、茶叶维生,家庭月支出仅2000元,且受市场稳定影响;现正在,她与运营公司合作开办烘焙工坊,每一月牢固分红超3000元,叠加农业支出,家庭月收入增至5000元。  “情况变好了,收入增加了,见识也广了。”罗亚琼笑着说,以前从未想过能在家门口见到这么多外国旅客,而目前,来来每一每一的异国脸孔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。村落民罗亚琼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村落庄相貌也随之焕新。昔日晾晒咖啡豆的院子,变身开放式文旅空间;村落平易近经过进程客房处事、咖啡师、烘焙等手艺手段培训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年支出翻番。更可喜的是,北上广等地的旅客开始长期寄居,没有只带来新颖理念,更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向粗劣化发展,让“致富路”既富了口袋,更活了都会。  一条求学路 架起能人桥梁  在激活沿线经济的同时,中老铁路也为国内教诲互助与强人培育买通了“慢车道”,让常识与横蛮在跨境便利出行中双向固定。  作为面向南亚、西北亚的能人培养基地,普洱学院早在2017年便开设老挝语业余,2018年、2019年又相继增设缅甸语、泰语业余,主动回应“一带一起”建设的小语种能人需要。  普洱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春忠介绍,中老铁路的激进,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“招生半径”。如老挝留学生生源地从北部扩年夜至南部,越来越多青年得以跨越山海赴华求学。普洱学院师生向记者团成员报告跨国留学故事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20岁的老挝留先生威来赛对此深有体味。他的娘舅2015年赴昆明上学时,坐汽车需两三天;往常他从故乡乌多姆塞起程,乘中老铁路仅需5-6小时即可到达,票价折合人民币约173元,“又便宜又便利,每个寒暑假都能轻松回家。”  求学路上,文化融合的故事到处可见。威来赛发明,老挝境内正兴起“中文热”。家长主动送孩子上中文补习班,银行人员、小学生以致中年人纷纷参加进修。“会中文更易找工作,工资能比普通任务高一两倍”,这让他坚定了卒业后做翻译或者中文西席、成为中老交流“民间青鸟使”的设法。普洱学院师生向记者团成员报告跨国留学故事。图为老挝留学生威来赛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曾留学万象、现就读普洱学院老挝语专业的大四学生刘洁莹,也见证了这一趋向。“老挝的中文培训机构奇怪多,早晨的补习班常常坐满学员,有豫备通过中文品级测验请求中国年夜学的高中生,也有因任务需要学习中文的上班族。”刘洁莹说,课堂上的学员都非分特别仔细,与教师互动努力,大家都理解理会“学好中文,便是握住了更好的赋闲机遇”。  她告知记者,更有趣的是,老挝的中餐馆逐渐增加,广西螺蛳粉店甚至开进了万象,并深受当地人喜爱。许多店主为了效劳中国游客,主动学“你好”“多少多钱”等中文,文化的交融就藏在这些平常细节里。  一条联通路 编织友情之网  “致富路”富了平易近生,“求学路”育了人才,中老铁路更以“联通路”的身份,冲破国界阻隔,让差别国度的人们正在便利来往中加深认识、缔结情义。  随着中国免签“仇人圈”扩年夜,中老跨境出行需要日益兴旺。中老铁路勾通起中国昆明、西双版纳与老挝琅勃拉邦、万象等游览名城,依靠高效的运输、丰硕的沿线景没有雅,吸引全球旅客搭乘跨境列车,成为跨境旅游的“黄金路线”。中老铁路沿线的云南景色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停止9月20日,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搭客5900万人次,其中跨境游客58万人次,笼罩寰球115个国家和地区。海内段最初单日开行客车从8列增至最高86列,外洋段单日开行客车从4列增至最高18列;跨境席位阅历屡次扩容,从250个增至420个,客运能力持续提拔。  英国搭客尼基塔与梅齐的跨国之旅,便因中老铁路更添出色。他们从英国经俄罗斯入境中国,游览北京、成都后,乘中老铁路国内列车返回老挝、泰国。“不在地道里时,窗外的风光美得惊人,这是坐飞机看不到的”,配偶俩对于这趟跨国列车赞不停口,“车厢温馨干净,每节车箱都有两个厕所,经营有序又安全,咱们确定还会再来。”  对于他们而言,中老铁路否则则交通载体,更是关上西方文化年夜门的钥匙。英国旅客尼基塔与梅齐搭乘中老铁路国内列车前往老挝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老挝旅客莫斯则通过中老铁路完成了“低本钱中国行”。她多次来华游览,足迹宽泛上海、重庆、成都。莫斯说,中国高楼林立、风景精妙,当地人也分外激情,是一个特别适合游览的地方。  “以前只能坐飞机,机票太贵了,很多人承当不起。面前目今现今火车票价比机票便宜一倍甚至更多,随时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。”她感慨,中国乡村落的整齐、美景与人们的热忱,让每次出行都充斥欣喜。老挝旅客莫斯盛赞“中老铁路”的便利。中新网 刘越 摄  顺畅的跨境体验,背后离不开高效的口岸通关就事与严密化的运输构造保障。据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运输生产部副部长马兆胤介绍,自中老铁路通车以来,磨丁口岸客运路线连续加密,通关流程赓续优化,通关工夫从初期90分钟紧缩至50分钟,单列车通关人数从250人晋升至420人。他表示,未来还将推动“一地两检”政策落地,进一步提拔服从,使“跨境”再也不遥远,“交换”愈发严密。  从“致富路”的家当兴、“肄业路”的人材聚,到“联通路”的友谊浓,中老铁路早已超越交通举措步伐的属性,成为串联成长、民生与友情的综合纽带。  它让普洱的咖啡走向东南亚,让老挝的青年走进中国校园,让英国的游客爱上东方景色,更让“互联互通”从理念变成理想。正在这里,交通的便当转化为经济的生机,人材的流动催生文化的融会,民心的雷同筑牢友情的根底。  未来,随着“一带一起”单干的深入推进,中老两国将继续联袂,维护好、经营好这条铁路,开发好、建立好沿线地区。这条超出山海的“黄金线路”,势必延续为地区经济开展注入动力、为两百姓生福祉削减温度、为国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。穿梭山海的国内列车,正驶向愈加繁荣、愈加美妙的未来。(完)--> 【编纂:刘阳禾】

归根结底,正在全新二开UI短网址源码,引流网站超多功能,类防封短网址源码,短网址生成_短链接在线✅项目合作 二开均可 TG:saolei44✅实践中,成果显明。

数据显示,全国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,同比增加43万人,而明年毕业生人数预计再创新高。在搜索引擎搜索“大学生就业”可以看到,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。  从今年春招到暑假,再到刚开始的新学期,教育部出台多项措施,相继面向毕业生举办“国聘行动”、“百日冲刺”行动、电子商务行业招聘活动、就业能力提升“双千”计划、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……为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,各高校正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,构建起全链条、全流程的就业服务体系,为大学生稳步迈向职场、实现人生价值保驾护航。  应届毕业生  组织进企面试定向挖掘岗位-->  为帮助应届毕业生高效对接优质岗位、实现高质量就业,多所高校积极行动:北京科技大学锚定学科特色,组织学生走进重点企业开展现场面试,打造“走访-实习-录用”快速通道;中央财经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院系则深挖资源,定向挖掘岗位并举办“小而精”专场招聘;北京交通大学更设立专项奖励金,引导毕业生投身西部与基层。一系列精准举措从高校统筹、院系发力、政策激励多维度入手,为毕业生求职保驾护航。  李占魁没想到,自己在毕业季投出的第一份简历就精准“命中”,四个星期的实习期满,经过答辩考核后,他将有可能收到宝钢股份的录取通知书。结果会在9月出炉,而这个时候,正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刚刚开始秋招的时刻。  他的高效求职路源于北京科技大学“钢铁强国路”企业走访调研活动。北京科技大学就业辅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告诉北青报记者,“钢铁强国路”企业走访调研活动是三方意愿共同促成的。一方面,企业希望能更早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;另一方面,学生也希望有机会去企业实地参观,而高校本身也在开展访企拓岗活动。在此背景下,北京科技大学“钢铁强国路”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在2024年推出,由校领导带队组织应届毕业生走入行业一线,走访重点企业,了解各方就业需求。该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,今年,学校组建了12支就业先导团队,300余名师生分赴全国15个省份,走访了40余家重点企业。 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去年,19名优秀学子在现场收到了企业发放的首批录用通知。今年仅宝钢股份一家企业,就有13名北京科技大学同学进入暑期实习中,顺利的话,他们有可能在实习后获得企业发放的录取通知书。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中英告诉北青报记者,学院积极织密校企合作网络,依托学院“企业行”活动积极拓展企业资源,加强与专业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合作联系,增加学生实习就业岗位机会,让学生走进合作企业开展研学研行,拓宽学生视野,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。通过校友接洽、企业来访、定向招聘、访企拓岗等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途径,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,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有力支持。  杨中英介绍,学院还建立了优质雇主单位名录,动态维护合作企业数据库,开展校友所在企业定向推荐。在鼓励和督促毕业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基础上,学院定期开展小而精、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,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。  中国人民大学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注重发挥院系力量,各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举办大量招聘活动,挖掘定向就业岗位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及各院系走访高质量用人单位410余家,为毕业生定向挖掘就业岗位1100余个。尤其是各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,共举办180余场招聘活动,挖掘定向就业岗位1900余个,参会学生5900余人次。学校还注重维护对接近百家先锋人才就业实习实践基地,将更多适配性高的优质单位纳入合作范围。  从黔北山区走到北京,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应届毕业生胡云选择回到家乡,入职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南站。在贵阳南站货运编组场的寒夜里,一位工人师傅指着积压的黔东南山货感慨:“要是调度系统再快些,这些腊肉菌菇早该送到粤港澳的餐桌了。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胡云,他愈发清晰,改变家乡需要真学问、硬本领。  胡云是北京交通大学前往基层就业的学生代表之一。近年来,北京交通大学以“国家所需即为交大学生所为”的就业导向,制定学校“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”行程路线,实现对西部地区全覆盖,指导各学院聚焦学科专业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,主动与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西部地区用人单位洽谈对接,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,着力提升毕业生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适配度。  为了鼓励更多毕业生前往西部、前往基层就业,北京交通大学实施“典型示范激励工程”,学校设立了基层就业专项奖励金,重点对到西部地区、基层一线、重点领域就业的毕业生,给予2000-40000元不等额度的资金奖励。每年评选奋飞奖,举办基层工作训练营。2024届,基层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3.6%,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0.7%,一名毕业生被西藏自治区专项招录项目录用。2024年,学校发放奖励金60余万元,167名学生被授予奋飞奖。两名师生获评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(教)金”。  在校生  提前规划职业入学开始筹谋  暑假里,北京交通大学2025级新生吴紫涵(化名)兴奋地拆开录取通知书时发现,随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还有一份《2025大学生职业发展自助手册》,让他颇为意外:“职业教育这么早就开始了吗?”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近年来,越来越多高校意识到,就业工作不能只针对大四学生,就像“教育要从娃娃抓起”一样,就业要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开始抓起,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、尽早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。  吴紫涵在办理新生报到手续后发现,自己和所有新生一起,需完成两学时的线上职业生涯规划先导课。据该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博介绍,新生往往对大学专业缺乏了解,而且入学一年后就面临大类专业分流,所以学校要帮他们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及相关职业,对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尽早规划。等到入学后,还有全校开设的21门校院两级线下就业指导类课程,包含生涯规划、就业指导、职业能力专题提升、创业教育等内容。其中面向本科生14门、研究生8门。  在北京科技大学,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本科生全过程培养中,甚至从新生入校军训时就开始了。胡琳茹告诉北青报记者,学校在新生军训时推出了“新生体验日”活动,让新生用半小时时间体验大学四年的生活,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选择。有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,但在体验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。在她看来,比起提升学生求职能力,高校在帮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中起的作用更为重要。比如如今一些学生一味求稳考公考编,就是就业观念出现了问题,高校应该加强引导,让学生看到不同职业选择的可能性,唤醒他们职业生涯的灵感。  北科大开设的全校必修课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》贯穿本科四年,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生涯困惑开展系统的课程学习。课程之外,学校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周三就业帮、周四工作坊、周五训练营,立体环绕式解决学生的生涯困惑。到了寒暑假,“抢跑计划”“迎战秋招”“研后冲刺”“暖冬行动”等活动则为同学们提供实用技能培训。胡琳茹就经常接到学生咨询,请她帮忙修改简历。  离校毕业生  离校不能断线服务温度不减  近日,教育部“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”小程序上线,专门为已离校、未就业的毕业生持续推荐针对性强的岗位信息。传统上,大学毕业生一旦办理离校手续就成为了“校友”,不再享受应届毕业生待遇。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指出,当前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,是重中之重,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,今年从教育部到各级高校,都把已离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服务范围,做到“离校不断线”。  “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”小程序的岗位信息来自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内,其特点是可以结合毕业生的教育背景、专业技能、求职愿望等个人信息,有针对性地推送匹配度高的优质岗位。这些岗位信息通过学信网公众号推送,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,毕业生需要关注该公众号。此外,暑假以来,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陆续面向2025届和2026届高校毕业生推出6个专场招聘会,其中多场是针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,涵盖全国多个省份和行业。北青报记者在这些专场的北京地区招聘网页看到,招聘岗位分为互联网/通信/电子、生产/加工/制造、制药/医疗、教育等十余个行业,各行业下又进一步细分岗位类别。  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带动下,在京高校在服务离校毕业生方面也积极作为。5月初至暑假期间,中国农业大学“中农云”学生就业服务网开辟了一个新专栏:“百日冲刺·离校不离心”2025届用人单位校招再对接暨2026届提前批暑期实习专场,为未落实就业单位的2025届毕业生找工作、非毕业年级学生实习搭建了一个专门的线上对接桥梁。离校毕业生在这里预约登记并投递简历后,用人单位可以在线筛选简历,然后与毕业生约定时间在线视频面试。  同样在暑假里,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就业专任教师孙雅楠注意到,最近有一场企业招聘的职位多为电子商务,于是她给英语专业2025届一位已离校毕业生打去电话:“这个企业的职位和你比较匹配,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先看看招聘信息,如果能进面试,我们可以通话模拟一次面试。”据胡琳茹介绍,对于已离校未就业的学生,北科大在当年12月31日之前,各院系就业老师每周都会和他们联系,询问其求职进展并同步给他们就业消息。现在,一些已经毕业很久想要换工作的同学还会与胡琳茹联系,一些毕业生手里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会请她推荐学弟学妹。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针对已离校但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,会建立专门的支持联系群,将给在校生的就业信息同步给毕业离校学生,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向推荐,同时为他们返校参加现场招聘会、三方协议领取或更换等提供便利。  文/本报记者雷嘉 张月朦 张知依 【编辑:于晓艳】

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(记者 王恩博)中国海油28日对外宣布,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成功突破1万公里,跃居世界前列。  作为海上油气输送的“大动脉”,海底管道既能串联油气田内部各设施,又可将油气资源稳稳输送至陆地终端,形成“水下井口—海底管道—陆地终端”完整生产链,因此被喻为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“生命线”。  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国海油依托重大工程项目,联合国内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加大原创性技术攻关,铺管作业能力实现全面提升,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,最大作业水深1542米,实现从浅水向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。  截至目前,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超过1万公里,铺设规格实现了从2英寸到48英寸海管的全尺寸覆盖,涵盖了单层管、双层管、复合管、子母管等国际主流全部类型,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并在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。-->  发展国内海底管道业务的同时,中国海油海油工程安装分公司副总经理宫学成介绍,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承揽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地区的10余个项目,累计铺设海底管道500余公里,创造了全球“海管尺寸最大”和“单根海管最重”等多项行业施工纪录,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洋工程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油气合作。  中国海油表示,经过40年技术攻关与工程实践,中国海洋油气管道工程技术与装备能力已实现全方位跨越,对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、提升国家海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。(完) 【编辑:李岩】

相关文章